第四,注重情趣.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,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、香、味有严格的要求,而且对它们的命名、品味的方式、进餐时的节奏、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.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、雅俗共赏.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、辅、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,也有根据历史掌故、神话传说、名人食趣、菜肴形象来命名的,如‘全家福’、‘将军过桥’、‘狮子头’、‘叫化鸡’、‘龙凤呈祥’、‘鸿门宴’、‘东坡肉’……
第五,食医结合.我国的烹饪技术,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,在几千年前有‘医食同源’和‘药膳同功’的说法,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,做成各种美味佳肴,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.”
华美月饼,馅多味正,提浆,麻饼,团聚,特点,冰皮 如今的月饼花样繁多,很多舶来品充斥了市场:巧克力月饼、冰激凌月饼、奶油月饼……等等。但是说到传统的过中秋节的方式,还是传统的老月饼有味道。每一款月饼里都有一个故事。 提浆月饼 提浆月饼 提浆月饼分为鲁式月饼和京式月饼。 鲁式月饼也叫平式月饼。
在台湾,较为人熟知的有所谓广式月饼、平式月饼、苏式月饼、翻毛月饼以及台式月饼等。广式月饼看起来豪华,具份量,强调皮薄馅丰,重糖重油,且不易掉渣,适宜馈赠,缺点是保存不易。平式月饼又称提浆月饼,素油素馅,且多为厚皮,保存期限久。早期的苏式月饼多是酥皮,油大糖重,松脆香酥,现在改良过的苏式月饼个子比小笼包再大一点,口味也调整过。翻毛月饼强调清口,不油不腻,多层次的外皮是其特色。
后的台式月饼可说起步晚,因为台湾不兴过中秋,所以没有所谓月饼,多以绿豆凸代替,经过多次改良后,以卤肉绿豆凸受欢迎。 京式月饼中,有一种月饼的皮面是冷却后的清糖浆调制面团制成的浆皮,在熬制饼皮糖浆时,需用蛋白液提取糖浆中的杂质,提浆月饼由此得名。
现在的制作,因为所使用的白砂糖品质纯净,故取消了提浆这道工序。馅料主要有冰糖、青丝、红丝、玫瑰、青梅等。提浆月饼的特点是外皮油润细腻,松软适口,耐贮存。 提浆月饼的特色就是皮与馅的比例一样多,内馅比广式少了许多,多加了一些面粉,又有一股特有的香气,所以吃起来扎扎实实。香气的来源是因为内馅拌有麻油,因为少了许多油与糖,提浆月饼放在室温中,足足可以保鲜一个月,大的缺点是会掉渣,而且掉的不少。
月饼心情
天上一轮圆月,地上月饼圆圆。月饼,寄托着美好的祝愿,寄托着团圆、欢乐、和谐的意境。中秋月饼,吃的是一种风俗,一种气氛,一种心情。这种习俗,至少起于北宋。苏轼有句诗云: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与饴”。明代《宛署杂记》中说:“每到中秋,百姓制作面饼,互相赠送。”可见,中秋吃月饼,由来已久。
小时候在农村长大,总盼着过中秋节。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拮据,只有过中秋节时,才能吃到美味可口的月饼。没钱买,怎么办?奶奶只好卖了一小篓鸡蛋,才能换来几张花花绿绿的票子。有了钱,我就乐颠颠地跟着爷爷,走到很远很远的集市上买月饼了。那时的月饼只有两样,一种叫“自来红”,一种叫“自来白”。都是圆圆的,小小的,鼓鼓的。有乎乎的外皮上,总是有一个蚕豆大小的红点儿,似乎节日的喜庆。我眼巴巴地看着售货员把散装的月饼包进纸包里。那香味儿扑进鼻孔,馋得直咽口水。我多么想尝一口解解馋呀!可爷爷不让,他说:“要先让兔儿爷尝尝,兔儿爷吃好了,咱们才能动。还要等到全家一块吃呢!”我只得咽咽唾沫,也就只好等到中秋晚上才能尝到好吃的月饼了。
老家的月饼据说大部分是一块钱或者两块钱一块的,母亲说和我们寄的月饼没个比,硬硬的,牙口不好吃不消。这时候我不得不感谢老婆,想的周全,而且于无声处孝道尽显。
小的时候对中秋无特殊好感,因为家境的原因,我不记得有哪一个中秋敞开肚皮饱饱的吃上一顿月饼。一年中秋,父亲外出开会,我与母亲、哥姐四人平常的晚饭后也就睡下了,不知是什么时间,母亲轻轻的叫醒我,塞给我一个月饼,父亲正用刀将另外一块月饼切成四块。我好像很兴奋,抓过母亲手中的整块月饼三口两口的吞咽而下,然后仔细舔着粘在手上的残渣,眼睛还贪婪的盯着父亲正在切割的月饼不放。
这是我没出息的一次表演,此后母亲和哥姐嘲笑了我很久,直到现在说起来我似乎还是被人抓住把柄抬不起头来。因为那仅有的两个月饼是父亲开会带回来的,父亲一口没舍得吃,我不但占了一个,而且把本应该属于父母的那一份也尽归了我。
如今,我对月饼早已失去了贪婪的兴趣,而且这几年也没有认真的吃上一口,但是我却忘了,父母寄情的不仅仅是那一口月饼的滋味,更是那滋味承载的更多的回味,所以,我应该感谢老婆,谢谢她得一片苦心。